辽宁省第十四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赛复赛于2025年9月在全省六大赛区陆续举行复赛,学院经过初赛,派出六名教师分赴各赛区参加复赛,整体发挥稳定,虽奖项结果尚未公布,但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实现了教学能力与团队凝聚力的显著提升。
一、大赛概况
赛区 | 地点 | 时间 | 课程 | 参赛教师 |
赛区一 |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 9月14日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徐薇 |
赛区二 | 大连海事大学 | 9月13日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高全梅 |
赛区三 | 辽宁经济职业学院 | 9月17日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郭笑羽 |
赛区四 | 东北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 9月18日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 徐茗萋 |
赛区五 | 沈阳化工大学 | 9月18日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多丹华 |
赛区六 | 辽宁科技大学图书馆报告厅 | 9月14日 | 《形势与政策》 | 梁晓飞 |
比赛采用现场10分钟授课、匿名评审方式,授课内容须与申报课程一致,不得出现个人及单位信息。
二、学院组织与备赛
(一)赛事研究与动员
学院第一时间组织研读赛事文件,明确评分标准、流程与注意事项,召开全院动员大会,鼓励教师踊跃参赛,以赛促教。
(二)校内初赛选拔
各教研室推荐报名,学院统一组织初赛,选拔出六名综合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代表参赛,确保推荐质量。
(三)全程打磨与集体备课
1. 暑假期间开展线上集体备课,对选题、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讲稿撰写进行逐一审阅与优化。
2. 开学后每周至少一次集中试讲,邀请校内外专家、资深教师点评,反复打磨细节。
3. 院长、副院长、教研室主任及老教授多次深入指导,从教学思路到展示风格,全方位提升参赛教师水平。梁晓飞在备赛过程中,初期陷入想在十分钟课堂塞进大量教育强国相关内容的误区,后经院长、主任和教授们指点,调整思路,以“当代大学生能为教育强国做什么”为核心问题,用“三代人的书包”导入引发共情,让主题落到学生可感、可及、可为的行动上。线下磨课阶段,在时间紧张无法大幅调整稿件的情况下,梁晓飞在语言表达、声音表情、教姿教态方面下功夫,利用多种场景进行练习。
三、参赛亮点与不足
(一)亮点
1. 教学设计完整,核心知识传递准确,无重大遗漏或偏差。大家在比赛中按照预设节奏推进内容,整体发挥稳定。
2. 团队协作有力,多次磨课优化,确保参赛质量。在备赛过程中得益于团队指导,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
3. 现场表现沉稳,多数教师能保持良好教态与节奏。大家在赛场上由起初的紧张转化为讲好课的笃定,气息平稳、情感到位。
(二)不足
1. 时间把控不够精准,个别教师提前或超时结束。
2. 课件创新性与科技感不足,动画、交互设计、数据可视化等运用较少。
3. 部分选题与其他参赛教师重复,竞争压力较大。
4. 设备适配与细节准备不足,如视频音量、麦克风使用等影响展示效果。
四、收获与反思
(一)教学能力提升
通过反复打磨,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驾驭、应急应变等方面均有显著进步,更深刻体会到思政课教师的责任。
(二)团队凝聚力增强
院长、副院长、教研室主任及老教授的悉心指导,形成了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三)理念更新
认识到教学不仅要逻辑清晰,更要融入独特视角与深度思考,关注热点议题并创新呈现方式。
五、未来改进方向
(一)教学研究
结合教研日、学术研讨、专著研读,深化“以学生为中心”和因材施教理念,提升选题新颖性与深度。
(二)技术融合
系统学习AI智慧教学工具、多媒体素材整合、互动课件制作,提升课件的科技感与吸引力。
(三)现场表现
加强模拟演练,适应倒计时计时方式,精准把控时间,提升台风与语言感染力。
(四)经验共享
将备赛优质内容应用于课堂,结合学生反馈优化,并在教研组分享经验,共同提升团队教学水平。梁晓飞计划在教学内容打磨上,持续深耕“理论 + 实践”融合路径;在教学能力提升上,抓住课程重难点,引入更多互动形式;在教学成果转化上,发挥“以赛促教”辐射作用,与同事交流参赛经验,开展相关课题研究。
此次比赛,得到了学校领导、教务处、教研室团队、老教授及全体同事在备赛和参赛过程中给予的信任、支持与悉心指导,大家的付出是马院参赛教师成长的坚实后盾。
此次大赛是一次宝贵的历练与成长机会,学院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保证教师站上讲台,站稳讲台,站好讲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学院供稿,任引沁编辑)
编辑/任引沁
审核/任引沁、李靖、任引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