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
首页 - 实践教学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重要文章:积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以广西为例

来源: 马克思主义学院 添加时间: 2025-03-20

 

积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以广西为例

强国号发布内容中国民族报2025-03-19

               作者:蒙思丞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应积极构建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这一社会结构适应我国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有助于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突出“融”的导向、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既要传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传统,又要团结全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凝聚人力、汇聚民力,广西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主要做法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学方略、谋创新、抓落实,搭建好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四梁八柱”。比如,广西充分发挥党组织统筹协调作用,健全自治区、市、县(市、区)、街道、社区五级基层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构建“社区党委—小区业委会—楼栋长—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体系,调动辖区党员、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积极性;制定《广西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等,搭建高效便捷的社区服务平台;出台《广西实施“文化润景”工程行动方案(20242026年)》等,引导各族群众共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进文化认同。

增强制度安排和政策供给的系统性、时效性。社会结构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包括就业结构、人口结构、家庭结构、收入结构等。社会结构合理,整个社会才能和谐有序发展。社会结构与社会治理相辅相成。要完善全面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的政策措施,通过建设互嵌式社区打破各民族交往过程中的社会结构分隔,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空间基础,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比如,广西出台《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以深入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完善健全互嵌式发展政策举措等为抓手,积极探索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广西实践,总结成效经验。

完善东西部协作机制,深化对口支援、定点帮扶。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是促进东西部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的重要举措,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要将有组织的人口流动与就业需求清单、岗位供给清单有机结合起来,与推进新型城镇化、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推进民族地区和东中部地区各族群众跨区域双向流动。比如,近年来,粤桂两地深化东西部协作,签署《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 进一步全面深化粤桂合作框架协议》等系列协议,通过劳务协作实现38.86万名广西农村劳动力在广东就业,在粤桂对口协作的33个县共建“一县一企+微车间”农村劳动力稳岗就业基地,这些都是探索要素流动带动各民族互嵌制度安排的具体实践。

创新推动互嵌式社区品牌建设。建设互嵌式社区,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要结合基层实际,总结典型经验,加快互嵌式社区品牌建设,通过扎实的社区建设、有效的社区服务、丰富的社区活动,营造各族人民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把民族团结搞得更好。近些年,广西涌现出一批互嵌式社区典型。比如,南宁市良庆区蟠龙社区结合辖区小区多、新经济组织及新社会组织多、流动党员多、居民民族成分多等实际,每季度召开一次社区工作联席会,共商社区发展事务,共解社区发展难题,扎实推进基层群众自治,打造满足各族群众全龄、全时、全民服务需求的社区党建综合体,确保社区各族群众的关切得到及时有效的响应。

  对策建议

加快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既是全面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实践升华,又为全面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民族政策提供了有力抓手,能够持续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要聚焦主线,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不断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各族群众互嵌融居;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从历史文献、文化遗存中挖掘整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史实,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兴边富民行动,完善沿边开发开放政策体系,有序推进各族群众跨区域双向流动。

加强统筹协调,明确权责,优化分工。要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作为地方重大工作来谋划部署,为深化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提供政策和法规支持。发挥各类市场主体吸纳各民族劳动力就业、促进互嵌式发展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深化东西部在产业、劳务、消费等方面协作,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和广度。

建强基层党组织,做到党的民族政策到基层有人懂,民族工作在基层有人抓。基层党组织是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要大力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夯实民族工作的基层基础,加强基层统战、民族工作机构建设,进一步配齐配强基层民族工作部门力量,加强基层民族工作业务培训和经验交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民族理论政策培训覆盖到基层,提升基层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

 

(作者系广西民族大学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研究员、广西文化名家工作室学员)


  (任引沁编辑)
  

编辑/任引沁
审核/任引沁、李靖、任引沁

浏览量: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