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
首页 - 主题教育宣传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篇章 中共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

来源: 马克思主义学院 添加时间: 2024-08-14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篇章中共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
  2024年08月08日07:54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六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序言》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开辟的是人类迈向现代化的新道路,开创的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谋划和部署改革,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坚强决心。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的《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一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精神,系统阐释了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科学内涵、实践要求和战略任务。我们必须系统学习、深刻领会,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定行动派、实干家。
  充分认识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100多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经过数代人不懈努力,我们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确立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我们需要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来领会把握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从历史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这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基点。一百多年来,我们党矢志不渝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奋斗目标,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到实行改革开放、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再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实现全面小康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守正创新、砥砺前行,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在战略上不断完善,在实践上不断丰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按照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朝着既定战略目标不懈努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从理论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坚持“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现了“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既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也立足中国实际、着眼基本国情,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先进集体智慧、宝贵精神品格、崇高价值追求,其中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我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一个又一个丰硕成果。
  从实践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同时也指出,康庄大道并不等于一马平川。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交融、相互激荡,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从国际看,百年变局全方位、深层次加速演进,“东升西降”发展大势没有变,但大国博弈更加激烈;经济全球化大势没有变,但遭遇逆风逆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趋势没有变,但各国抢占科技制高点竞争空前激烈;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没有变,但地缘冲突、局部战乱明显增多。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接续、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碳达峰目标等要求更加紧迫,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科技创新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保障粮食、能源资源、产业链供应链等安全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一些突出风险亟待化解。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准确把握机遇挑战,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事业推向前进。
  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我们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核心要义,准确把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不断增强投身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五方面中国特色,精准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根本区别。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推动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也具有独特优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也是区别于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阶层固化的西方现代化的显著标志。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只有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我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低、发展面临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紧,这决定了我们必须摒弃西方现代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和平的基因深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坚持和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这五方面中国特色是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方向,要在我国发展的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政策举措、工作部署中充分体现。
  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九方面本质要求,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和把握。从最本质特征看,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目标内涵看,中国式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和整体进步,其本质要求必然要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充分彰显。从世界意义和贡献看,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了通过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和平发展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九方面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党深刻总结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形成的思想理论结晶。
  准确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有目标、有规划、有战略。党的二十大在党的十九大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安排,并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四化同步、治理体系、科教文化、人民生活、生态环境、国家安全等八方面对2035年主要发展目标进行了更为清晰的描绘。我们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基础上,通过“十四五”至“十六五”三个五年规划期基本实现现代化,再用三个五年规划期接续奋斗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牢牢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环境,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牢牢把握一系列重大原则。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以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布局建设,持续实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行动计划,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好“碳达峰十大行动”。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抓住消费和投资结合点,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有效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促进投资规模合理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多措并举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深入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培育更多消费新增长点。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不断增强发展动力活力。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支持全面创新、城乡融合发展等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加强各类宏观政策协调配合,加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现代化空间格局。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施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完善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政策体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深度融合,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等战略,促进区域战略间联动融合发展,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持续推进服务业领域扩大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打造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落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巩固拓展与共建国家务实合作。
  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持续促进居民增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和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建设优质高效卫生服务体系。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扩大普惠养老、托育服务供给。
  筑牢现代化建设的安全屏障。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持在发展中强化安全保障能力,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加强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建设,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不断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统筹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持续组织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强国家储备体系建设,优化储备品种、规模和结构布局。建立健全数据安全治理体系,提高数据安全保障能力。
  
编辑/任引沁
审核/任引沁、李靖、任引沁
浏览量: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