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艺术学院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方案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及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进一步提升我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三全育人”工作实效,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要求和管理办法(试行)》(教思政厅函【2018】15号)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坚持育人导向和问题导向,立足学校的基础和优势,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传承红色基因为核心,以提高全校师生思想政治素质、培育时代新人为根本,推动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协同、贯通与融合,构建以“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的育人新格局,形成内容完善、标准明确、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使思想政治工作贯通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推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建设思路
1.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进一步推动“大思政”育人格局构建,系统推进“十大育人”体系建设,形成“深化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同、二级单位具体落实、全校各方积极参与”的“大思政”引领下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各单位要把“三全育人”摆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把促进学生成长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体教职工都要当好“育人者”,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着力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政治工作良好生态和格局。
2.形成“全贯通”育人机制。紧紧围绕“宏观有顶层设计,中观严抓贯彻落实,微观有措施办法”的目标,形成各个层面一体化育人工作体系,实现各项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全面统筹学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从体制机制完善、项目带动引领、队伍配齐建强、组织条件保障等方面构建一体化育人工作体系,将学校各项工作的重点和目标真正落到育人效果上,形成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立德树人更有效度的育人机制。
3.形成“强融合”育人合力。深入推进10个育人专项工作,深入挖掘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元素,将立德树人工作覆盖到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校内校外,着力推进“学校、学院、专业、团队、管理、服务”多层面的育人工作,努力形成育人工作合力,实现目标同向、载体同建、资源同享、节奏同步,推动育人全覆盖,增强“思政+”的叠加效应,使“三全育人”工作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和社会进步需求,打通育人的“最后一公里”。
三、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如下:
组 长:王贤俊 党委书记
姜茂发 校长
总 督 导:于爱华
成 员:刘永福、张小梅、宋延军、张景兰、李君、任思斌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各项工作的组织落实。成员如下:
主 任:宋延军
成员单位:党群工作部、教学工作部、学生工作部、创新发展部、后勤保障部、二级学院
四、工作任务及分工
学校建立健全“十大育人”体系,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需要举全校之力共同推进,担负主责的牵头单位要系统思考和学习,带头推进,协同参与的建设单位要积极配合,做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
1.课程育人。一是深化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坚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纳入重点课程建设计划,倾力打造思政“金课”,建设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示范课程群。贯彻“大思政”育人标准指标体系和“大思政”“七进”工作标准。进一步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开发实践教学资源,推进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让思政课不再抽象枯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研究的兴趣。二是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建设体系。全面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修订课程和实践教学大纲,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有机融入伟大建党精神和新时代辽宁精神。三是彰显课程教学实效。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专业为依托,提高师资水平,选树教学名师,彰显立德树人根本要求。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开展研讨型教学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全方位实施课程内容改革,将新思想、新技术、新经济、新需求等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以思政课程、专业思政及教学模式创新等为引领,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升。引导教师树立课程育人的理念,提升课程趣味性和吸引力,将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教学全过程,涵育学生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牵头单位:教务处
建设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其他各二级学院
2.科研育人。持续优化学校科研管理制度,以“科研管理育人、科研活动育人、科研评价育人”为着力点,明确科研育人功能,注重学生科学精神培养。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科学研究全过程。一是加强学术诚信体系建设。积极构建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切实维护学术道德规范,坚决查处学术不端行为。二是深化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完善教研一体、学研相济的科研育人机制,制定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计划,采用项目合作、共建科研平台等方式,打造科教创产融合发展联合体,充分发挥科研育人功能。三是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和创新型科研团队。发挥学校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大力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推进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建设,培育学术带头人,凝练科研方向,开展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培养集体攻关、联合攻坚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提高科研育人质量,提升学校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四是完善科研评价机制。健全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学术评价标准和科研成果评价办法。强化科研项目申报审查,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实现科研、教学、实践相互促进,切实增强科研育人实效。
牵头单位:科研处
建设单位:实践演出中心、文创园、创新创业学院及其他各二级学院
3.实践育人。一是贯彻艺术实践教学的“三个有利于”育人理念。构建“三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及“舞台上、灯光下、一生多师”实践教学模式,继续创新“五个一体化”的艺术实践教学模式。二是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适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深入推动课外培养计划,加强教学内涵建设,拓展实践教学空间,全面修订实践教学大纲,形成系统化实践教学质量标准,艺术类专业实践学时不少于50%。三是构建“党委统筹部署、政府扎实推动、社会广泛参与、高校着力实施”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协调推进各项工作,明确职责、加强协同、监督落实。四是形成实践育人统筹推进工作格局。推动专业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军事训练等载体有机融合。五是推进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与学科竞赛项目,引导大学生参与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扶持与推动创新成果转化;评估大学生学科竞赛赛事,形成科学的学科竞赛体系;拓展项目化模式,扶持创新创业类社团 。
牵头单位:实践演出中心、创新创业学院
建设单位:教务处、学生处、创新创业学院、各二级学院(党总支)
4.文化育人。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引导师生坚定“四个自信”。一是打造凤凰书院,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围绕中华经典、传统节日等主题,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引导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走近师生。依托各类资源,建设一批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二是加强革命文化教育。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施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库建设工程,开展“红为底色的革命文化教育体系”教育活动。组织、编排、展演以革命先驱为原型的舞台剧,有效利用重大纪念日契机和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开展革命文化教育。三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倡导和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积极、健康、文明、进取、包容、创新的先进文化。坚持以“典型引路”为抓手,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选树师生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推广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典型案例。四是大力繁荣校园文化。充分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教育作用,弘扬“明德、精艺、崇实、尚美”的校训精神,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打造“凤凰书院”“大艺讲坛”等校园文化品牌,构建科学与艺术共融、创新与人文并存的育人文化氛围。实施高校原创文化经典推广行动计划,广泛开展“我的中国梦”等主题活动,推选展示一批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五是着力建设美丽校园。实现校园山、水、园、林、路、馆建设达到使用、审美、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建设美丽校园,筑牢师生共同精神家园。五是提升劳育、美育育人效果。遵循劳育美育规律,完善劳育美育课程体系,强化劳育美育基础设施建设,做实校园美化亮化工程,推进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强化文化产品设计开发、推广宣传,拓展校园劳育美育载体。
牵头单位:党政办公室
建设单位:教务处、学生处、实践演出中心、基建处、总务处、凤凰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其他二级学院(党总支)
5.网络育人。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牢牢掌握网络阵地的领导权和主动权,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一是构建网络育人平台。建强用好“三全育人”“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等网站专题内容建设,依托“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网络文明进校园”等活动平台,不断推出充满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和启迪性的校园“网络文化产品”,推广展示具有思想性、艺术性的“网络名篇名作”。二是丰富网络内容供给。推进学校融媒体平台建设,积极运用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QQ及微信企业号、视频号等新媒体载体,通过议题设置、回应热点、强化服务、引导舆论,营造清朗、健康和文明的网络文化。强化紧贴实际、具有特色的网络主流舆论阵地建设,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持续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宣传工作。三是优化网络资源管理。推进构建智慧校园体系,实现各单位师生信息库的对接与共享,完善协同办公平台,从技术和体系上实现管理服务信息对称及育人环节监测无死角。推动网络和教育融合发展,统筹丰富网络教育资源,推进教学管理系统升级和数字教学平台建设,打造智慧型学习环境与智能化教学平台。四是强化网络安全维护。推进信息化建设,统筹校内外资源,提高建网用网管网能力,强化安全自查工作,优化信息发布审核制度,规范校园媒体管理,建立完善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师生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养成文明网络生活方式。
牵头单位:党政办公室
建设单位:新闻中心、技术中心、教务处、人事处、科研处、教发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各二级学院(党总支)
6.心理育人。一是成立大学生心理发展中心。打造“四级制”心理服务模式,实现学生心理常识教育100%普及,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各阶段心理需求。完善心理委员、心理信息员制度,强化心理社团组织作用,注重朋辈帮扶人员心理素养提升与帮扶技能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服务水平,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二是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打造心灵花园,组织编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教材,开发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在线课程,实现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全覆盖。三是开展心灵成长活动。举办“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等品牌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广播、微信公众号、APP等媒体,营造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提高师生心理保健能力。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开展精准帮扶,持续加大对师生心理状况的监测比例以及监测次数,适时筛选可能存在问题的人群,针对性推送自我教育与调适方案。
牵头单位:学生处
建设单位:财务处、人事处、总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凤凰书院及各二级学院(党总支)
7.管理育人。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强化科学管理对道德涵育的保障功能,营造良好的管理育人环境。一是完善管理育人制度体系。健全依法治校、管理育人制度体系,制(修)订完善学校教育规章制度,保障师生员工合法权益。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努力培养锻造坚持“四个相统一”的师资队伍。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制度,形成校领导进课堂、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进社团、进讲座、进网络的有效机制,以及机关部处、院系负责同志与学生联系交流的常态化机制。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牵引,有效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各部门、各环节的统筹。二是明确管理岗位育人的职责和要求。结合岗位聘任,明确岗位职责,深入挖掘岗位育人元素,编制岗位说明书。制定管理干部培训五年规划,提高各类管理干部育人能力。建立干部考核评价、激励监督机制,重视考核结果运用。注重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实验室管理等多层次、立交式的统筹推进。三是形成管理岗培训和育人督查机制。制定管理干部培训规划,提高各类管理干部育人能力。建立干部考核评价、激励监督机制,重视考核结果运用。严把教师聘用、人才引进政治考核关。科学编制经费预算,加强经费使用管理,确保教育经费向“三全育人”工作倾斜。坚持从严管理干部,将育人功能发挥纳入管理岗位考核评价范围并作为评奖评优条件。四是培育选树一批管理示范岗先进典型。认真组织开展管理示范岗选拔和建设工作,遴选和培育一批在省级以上层面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示范性岗位,支持一批敢于担当、实绩突出的教职员工组建具有梯度性的团队,发挥传帮带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管理示范岗的带动引领作用,实现管理服务的育人功能。
牵头单位: 党政办公室
建设单位:人事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财务处及其他二级学院(党总支)
8.服务育人。一是通过修订完善相关制度落实服务育人责任。研究梳理各类服务岗位所承载的育人功能,强化育人要求,明确育人职能,在聘用、培训、考核等各环节制定育人工作职责要求,修订各服务单位工作职责以及后勤服务保障考核标准。二是选树一批服务育人先进典型模范,培育一批高校服务育人示范岗。弘扬“爱校、奉献、实干、创新”的后勤服务精神,加强监督考核,落实服务目标责任制,把服务质量和育人效果作为评价服务岗位效能的依据和标准,提升服务人员素质,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保障能力,通过面对面服务强化育人作用。三是建立健全服务育人联动机制。构建“线上线下、虚实一体、互为支撑、互为补充”的服务体系,以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与发展中心为依托,强化学校各单位服务育人协同联动机制,以生为本,优化流程,推动学生事务“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公共服务便捷化、高效化,不断提升学生满意度。四是营造贴心周到的服务育人氛围。进一步推进品质后勤工程、宿舍暖心服务工程,打造“家”文化,开展“谈心屋”“爱心结对”等活动,潜移默化地发挥服务育人作用。立足学校专业特色和学生的专业特长,搭建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劳动体验等平台,进一步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提高服务育人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牵头单位:人事处、督导办、教发中心、总务处、图书馆、保卫处
建设单位:各职能部门、各二级学院
9.资助育人。做好资助工作顶层设计,建立健全资助管理制度规范,完善勤工助学管理办法,构建资助对象、资助标准、资金分配、资金发放协调联动的精准资助工作体系。一是完善精准化资助管理工作体系。构建“学校+机关+学院+班级”四级资助育人体系,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依托大数据平台,合理进行困难等级认定,动态管理。坚持资助育人导向,践行“资助立志”育人理念,推选展示一批资助育人工作优秀案例。二是打造多维度资助育人模式。拓宽资助资源渠道,将物质帮扶与项目资助相结合,服务人才培养,强化育人目标。注重“扶智”与“扶志”并行,实施“发展型资助育人行动计划”,实现困难学生经济和精神的“双脱困”。三是强化勤工助学岗位育人功能。健全完善勤工助学育人体系,依托“求实致远”学生培养计划和勤工助学岗位线上管理平台建设,实现学生和设岗单位间的即时双选和评价提升功能。梳理设岗单位对学生的培养路径和育人成效,提升勤工助学岗位育人功能。
牵头单位:学生处
建设单位:各二级学院
10.组织育人。进一步理顺学校党委的领导体制机制,明确高校党委职责和决策机制,健全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动学校各级党组织自觉担负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的主体责任。发挥各级党组织的育人保障功能,推进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相结合,发挥群团组织联系服务、团结凝聚师生的桥梁纽带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各项工作和活动中,促进师生全面发展。一是加强组织建设。推进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制度,大力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培育建设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培养选树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党支部书记,创建示范性网上党建园地,推选展示一批党建优秀工作案例。二是构建“思政+艺术+实践”党建体系。探索打造一批党建精品项目、精品工程,促进党建、思政与育人体系的深度融合,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三是发挥群团组织育人纽带功能。推动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创新组织动员、引领教育的载体与形式,支持各类师生社团开展主题鲜明、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教研室、学术梯队、班级、宿舍在师生成长中的凝聚、引导、服务作用。大力实施团学组织强基工程、活力提升工程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育建设一批文明社团、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培养选树一批典型学生代表和优秀学生干部。
牵头单位:党政办公室、党校办
建设单位:各职能部门、各二级学院(党总支)
五、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加强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共同参与、保障协同有力的责任体系。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融入、结合到办学治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健全机制,落实责任,形成一体化育人体制机制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2.全面推进落实。要突出改革重点,建立良好的激励监督机制,确保工作的实效性,切实将《大连艺术学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主要任务推进落实台账》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落实到每一名教职员工和每一名学生。
3.加强监督管理。各单位要以《大连艺术学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主要任务推进落实台账》为发力点,切实推动各项工作落细落实。要及时总结工作开展情况、阶段成果及存在问题,并将有关情况向学校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汇报。学校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任务落实情况作为年度总结和主要负责人述职的重要内容。
大连艺术学院
2019年12月6日
编辑/任引沁
审核/任引沁、张钟蓦、任引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