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
首页 - 思政资料 - 精彩文章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本质特征与基本要求 ——习近平考察中国人民大学相关重要论述的理论阐释 刘建军

来源: 马克思主义学院 添加时间: 2024-07-29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本质特征与基本要求
  ——习近平考察中国人民大学相关重要论述的理论阐释
  刘建军
  【摘要】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视察时对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本质特征与基本要求做了精辟而全面的论述。“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明确了思政课的理论属性和思政课教学的本质规定,体现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心,体现着对思政课教师和当今大学生的信任,并内蕴着社会理性主义人性假设;“要注重方式方法”,意味着讲好思政课的道理可以有多种方式方法,并要求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服务于讲道理的本质要求;“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揭示了讲道理本身的不同层次,并引导思政课教师追求更高境界;“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要求教师全身心投入,始终保持应有的状态,要求学生不仅要认真学习,而且要努力领悟思政课的道理;“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表明师生要达成心灵的深度沟通,不仅要启迪智慧,而且要滋润心灵,还要用“惊涛拍岸的气势”来培养学生的阳刚之气,传承共产党人的革命气概和斗争精神。
  【关键词】习近平;中国人民大学;思政课;教学;讲道理
  2022年4月25日,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到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在立德楼思政课智慧教室,习近平总书记现场观摩教学。他同青年学生一起就座,认真倾听并参与讨论,对思政课教学发表了精辟见解。他说,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思政课教学的本质,对于我们把握思政课教学的规律和要求,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关于思政课的论述,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首次明确提出并论述“思政课的本质”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理论上说,深化了人们对思政课性质和功能的认识,并打开了关于思政课本质的学术研究新领域。从实践上说,对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因为只有把握了思政课的本质,才能掌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规律,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提法,我们要结合理论背景和具体语境来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从理论上讲,“思政课的本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政治本质,二是教育教学本质。从前者来说,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本质是铸魂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后者来说,思政课是一个教书育人的过程,其本质是讲道理,从思想理论上促进学生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本质的论述是全面的,包含着上述两个基本方面。其中,关于思政课的社会政治本质,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已经做出多次论述和强调,只是没有明确使用“本质”概念而已。这次在中国人民大学观摩思政课教学时,在教学语境中着重谈思政课教学的本质。我们要联系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关于思政课本质的全面论述来全面把握思政课的本质,而不能孤立地作片面的理解。
  本质相对于现象而言,是对现象把握的超越。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就其现象层面而言具有多样性表现,既有教学过程诸环节的呈现,又有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显现,以及老师个性风格的多样化展现等。这些多样性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表明思政课内涵丰富、多姿多彩。但同时也要注意,对思政课教学的把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认识不论思政课教学可以呈现出多少种现象形态,都不能偏离其本质规定即讲道理。如果夸大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某一个因素或方面,如果直接把某一重要现象当作本质来看待,就可能离开思政课的本质,违背思政课的初衷。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教学的本质是讲道理”的论断,包含着对思政课理论属性的认定,明确了学校思政课特别是高校思政课,具有突出的理论属性,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
  首先,思政课是政治课,但不是简单生硬的那种政治课,而是以学理讲政治的政治课。思政课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还包括我们党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所指导的关于社会和人生的各种内容。这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且包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课程内容当然有突出的政治属性,但不是就政治谈政治,而是具有理论性和学理性,是科学真理。因此,思政课并不是一种简单生硬的政治课,而是以学理讲政治的政治课。我们不是通过政治权威来进行思想教育,而是以科学的道理来进行政治教育的。
  其次,思政课包含着情感熏陶和以情感人,是情理结合的课,但它本质上是以理服人的课。思政课作为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本身包含着情感倾向,而不是所谓“价值中立”,也不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因此,不论是思政课的内容,还是思政课教师的态度,都是“有情”的。“以情感人”是思政课很重要的使命和职责。特别是对于中小学思政课来讲,更是如此。但对学校思政课来说,以情感人并不代表教学的本质,而以理服人、讲道理才是本质所在。特别是对高校思政课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学校”与“家庭”不同,如果说在家里应该多讲感情,那么在学校里则应该更加强调讲道理。而且,我们这里所说的“感情”不只是个人感情,更是指一种公共感情,即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等。而这种公共感情本身是包含着道理的,它是一种集体主义的道理。如果不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就很难仅凭个人感觉和自发感情而形成理智而成熟的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感情。我们中国人常讲情理结合,这是十分正确的,但情与理的结合应该有主有次,如果说在家庭里二者的结合是以情为主来实现结合,那么在学校思政课中则是以理为主来实现结合。
  再次,思政课虽然包括历史教育,但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历史课。思政课教学本身包含历史性内容,比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本身就必须讲历史,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也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特别是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四史”教育,这表明历史教育是很重要的。但同时要深刻认识到,历史教育的目的不是教历史知识,而是联系历史来讲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史是论的基础,讲历史是讲道理的基础。
  最后,思政课包含着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行为养成,但从根本上说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课和技能培养课,甚至也不只是行为养成的课程。而且所有这些方面都要围绕着讲道理来进行,体现思政课讲道理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教学的本质是讲道理”的论断,具有丰富而深刻的信念底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和思政课教育教学自信。
  首先,这一论断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性的信心。我们相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相信马克思主义道理是能够说服人和征服人的。从根本上说,只要我们把道理讲好,能够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魅力,就一定能为当代大学生所接受。如果没有这种理论自信,就不敢说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
  其次,这一论断包含着对教师和学生的信任。教师是讲道理的主体,是他们在讲道理。这里集中体现着教师的主导性,表明我们党相信这支思政课教师队伍,认为广大思政课教师不论是在人格人品方面,还是在知识见识方面,都是有资格讲道理的,而且是能够把道理讲好的。对思政课教师的这种信任同时也是一种鞭策,激发着他们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教学的真理魅力。
  再次,这一重要论断中也包含着对学生的信任。相信广大青少年,特别是当今大学生是听道理、懂道理并能明辨是非的。他们虽然有时会任性,有时会偏激,以及心智上不完全成熟和缺少社会经验,但从根本上讲他们都是健全而理智的人,是能够明白道理和辨别道理的人。相信他们只要真正明白了思政课的道理,就一定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当然,这里的道理不仅是关于“为什么”的道理,还包括“怎样做”的道理,以促进学生在内化于心的同时做到外化于行,实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
  最后,在这一重要论断中还包含着一个深层的人性假设,即社会理性主义的人性假设。只有假设所有的人都有其理性并能进行理性沟通,才有讲道理和听道理的问题。当然,马克思主义的理性人假设,不是抽象的理性人,而是社会的理性人。认为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的社会本质中,包含着理性因素在内,而且所谓理性也不只是个人理性,更是社会理性。社会理性会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进步。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此基础上是能够听说理、懂道理、明事理的。这是一种乐观进步的人性假设,为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思政课教育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要注重方式方法”
  这里的方式方法当然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同时也是讲道理的方式方法。这就意味着讲道理是可以有多种方式方法的。那种认为“讲道理”只是一种教学方式,或只有一种教学方法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首先,这里的“讲道理”是本质性表述,而不是方法性表述。以往我们常常把“讲道理”仅仅当作一种方式方法来看待,认为它是思政课教学的一种方式或方法。这实际上是把“讲道理”窄化和表面化了,没有认识到它是思政课教学的本质要求。就像以前我们也曾将“灌输”仅仅看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而没有想到“灌输”其实表述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和原则要求。
  其次,思政课的“讲道理”本身也可以借助多种方式和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讲,所有的思政课教学方法都是讲道理的方法。其中有的是直接的方法,有的是间接的方法。只要是有助于把思政课的道理讲好,不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是有益的。近年来,经过思政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积极探索,涌现出许多值得关注的方式方法。有的被实践证明为有效并得到推广,而且逐步明确自身合理有效的限度和范围。应该鼓励思政课教师大胆探索创新,尝试、视察、规范每一种新的方法,使其各得其所,发挥应有的作用。而衡量和完善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合乎讲好思政课道理的需要。我们强调思政课教学的本质是讲道理,并不否认或排斥感情熏陶法、规范约束法,以及实践锻炼法等,这些方法虽然并不是直接地“讲道理”,但都围绕着讲道理而发挥着教育教学作用。
  最后,“注重方式方法”从根本上说是要掌握讲道理的规律,提高讲道理的艺术。讲道理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活动,也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掌握了其规律性,就能把道理讲好,达到好的效果。而违背其规律,即使花费很大力气,也不能达到目的。比如,讲道理有其合适的时空条件,即使是在固定上课地点和时间的范围内,也有一个具体时机选择的问题。讲道理要遵循道理本身的要求,教师自己先要把道理本身弄清楚,并先相信这些道理,然后才能把道理讲给学生,并让学生接受。所讲的道理中,有大道理,也有中道理和小道理,不同层次上有不同的道理。要用大道理管小道理,从小道理开始逐步讲到大道理,以及用中等层次的道理把大道理和小道理联系和贯通起来等,都有其规律性和具体要求。讲道理要符合学生的需要和接受程度,违背了就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三“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讲道理”是不容易的,也有着高低不同的水平和境界。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揭示了讲道理水平的三个层次或境界。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所讲道理的水平。
  首先,要把道理讲深。道理有深浅之别,如果说浅显的道理更容易为人所理解,那么深刻的道理才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特别是对于有较高学养的受教育者来说,更要注重把道理讲深刻。思政课的道理,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理,以及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道理等。这些道理都是相当深刻的道理,老师自己所理解和讲授的深度要与道理本身相匹配,也就是说要具有深刻性。老师自己首先要有深刻理解和把握,然后才能够把这种深度和深刻性体现在教学中,传递给学生们,使学生体验到深刻思想的魅力。同时,在思政课中也有一些道理看起来比较浅显,似乎并不那么深刻。比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我们现在大力提倡的一些基本的东西,都并不难理解。但也许正是由于其浅显易懂,以及大家早已熟知而习以为常,才使其不再受到学生重视或关注,反而易于被他们忽视。因此,要能挖掘这些似乎是浅显道理背后的深刻内涵,特别是实现政治道理的学理化,用深刻的学理讲政治,以增强吸引力和说服力。当然,这里的“深”不是故作高深,更不是故弄玄虚,使人如坠五里云雾。
  其次,更要把道理讲透。道理的“深”和“透”有联系也有区别,“深”有助于“透”,而且有的时候也是某种“透”,但总体来说“深”并不等于“透”。一方面,“深”有一个程度问题,只有达到相应程度才能算是“透”,如果“深”得不够彻底,没有完全到位,也就不能算“透”。另一方面,“透”是一种融会贯通的“通透”,它具有全面性和整体性。通常的“深”往往是在某一点或几点上“深”,它本身是局部的,而“透”本身虽然也是一种“深”,但它是全面系统的“深”。它把多个深刻的点联系和贯通起来,形成对事物整体的深刻把握。脱离了整体性的“深”有其弊端,容易成为一种“深刻的片面”或“片面的深刻”。另外,“透”不仅是把多个“深”连贯起来,而且也把“深”和“浅”贯通起来,能在“深”中出“浅”,能在“浅”中见“深”,使深浅相互过渡并形成有机整体。可以说,“透”是更成熟的“深”,是“深”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最后,还要把道理讲活。在讲深讲透的基础上再把道理讲“活”,使深刻的道理生动鲜活,这是更高的要求。把道理讲“活”,一是要做到深入浅出。要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只有这样的“深”才是可理解可接受的。而且只有做到深入浅出,才能体现出通透。要实现教学话语的转换,把复杂的学术语言转化为简明的学理语言,把深刻的学理语言转换成为通俗的生活化语言。二是要做到联系实际。鲜活通常来源于现实生活,如果理论脱离了实际,那么不论它怎样深刻而通透,也难以做到鲜活可感。联系最新的实际,联系最鲜活的实际,善于运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事例,是把道理讲鲜活的根本途径。三是要有一定的风趣幽默。在深刻通透、深入浅出的基础上,再加上一定的风趣幽默就更好了。幽默是智慧的流淌,是话语的最好调味品。思政课教师机智风趣的话语风格,能够引起学生注意,带给学生愉悦的体验,学生爱听,易于接受,又不易感到疲劳。而有幽默感的教师也会把讲授当作一种享受,兴趣盎然。当然,这里的幽默风趣是在深刻通透基础上的,是自然而合度的,否则就只能流于浅薄和低俗。
  四“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
  思政课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双方共同推进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对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要求,即两个“用心”。习近平总书记常讲“用心用情”,强调人的全身心投入状态,特别是强调精神和心灵上的投入。确实,思政课能否“走心”,与是否“用心”紧密相关。
  老师要用心教。老师作为一种职业,教书是职责所在,用心也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工作具有特殊性,它不是普通的体力劳动,也不是简单的脑力劳动,甚至也不只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合,而是一种“心力劳动”。它是需要投入和花费极大心力的,要求有心灵的投入、情感的投入和精神的投入。而且,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教师是人民教师,具有政治属性和荣誉,是人民自己的教师,因而在“用心”上是更应投入的。而思政课教师又更进一步,他们是专门进行心灵塑造的,是真正的“灵魂工程师”。因而更应该用心来做自己的工作。当然,作为一种职业性工作,教学时间长了,有可能心理上有所放松,成为一种工作惯性,而用心的程度就可能降低。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思政课教师“用心教”似乎并不是一种很高的要求,但如果一个教师能够始终都不懈怠,每次都是“用心”来教,那也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因而,老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时时提醒自己,让自己的心灵始终醒着并始终在场,让自己的精神始终“在状态”。
  学生要用心悟。习近平总书记没有讲学生要“用心学”,而是讲“用心悟”,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学生的任务是学习,当然要认真学,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由于思政课的特殊性,学生不能停留于“用心学”的程度上,而是有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学习,而且要思考和理解,不但要理解而且要践行,不但要践行而且要“体悟”和“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陈列馆党员志愿服务队的回信中,要求他们“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地把坚定理想信念的过程在认识论上区分为“学—思—践—悟”四个环节和阶段,特别具有启发意义。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过程,是树立和坚定正确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过程,这个过程在心理过程和认识机制上也包含这四个环节。“悟”是最后一个环节,是最高的阶段,而如果没有前面的“学”、“思”、“践”,就不能达到“悟”的高度。“悟”是中华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它超出“思考”、“记忆”、“理解”等范畴,而具有更高的意义。它是一种当下的感悟、亲身的体悟,也是一种整体性的领悟,以及一种升华性的觉悟。可见,当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学生“用心悟”的时候,包含着极为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五“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
  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讲的是思政课教学应该取得的效果,当然也是努力的方向和任务。从表述可以看出: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强调“心”的方面,即内在的方面;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短语来表述这一效果,体现的是一种综合性要求。
  首先,思政课教育教学要达到沟通心灵的效果。思政课是心灵的事情和心灵的事业,是心灵的唤醒、互动与交融。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强调“心”和“心灵”,把“沟通心灵”作为第一要求。这表明,老师与学生的沟通,不是浅层次的人际沟通,不是停留在某种私人交往和工作关系的层面,而是要深入各自的心灵世界。这是完全没有戒心和障碍的内在沟通,是最纯洁和纯粹的关系。这样的深度沟通,才能真正把老师和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心灵的联盟。而且,老师和学生的沟通,其实并不只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而已,其所体现的乃是党和国家与当代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因为思政课教师是代表着党和国家去履行职责的。具体地说,体现的是党和国家对当代大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其中也包括严格要求和更高期待,也体现着当代大学生能够明了党的苦心和人民的期望,并自觉为不负党和人民而努力。
  其次,思政课要达到启智润心的效果。在学校的德智体美劳诸育之中,思政课属于德育,是与智育不同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也要发挥“启智”的功能,是有深刻含义的。一方面,它表明德育与智育的内在联系,德育也能够开发学生的智力,增长其知识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表明德育的“启智”有更高的含义,它不只是开发智力,更是启迪智慧。无疑,思政课的内容是前人智力创造的产物,并且以知识传授为表现形式,需要大学生发挥自己理性思维能力来掌握,但对思政课来说更重要的是人生智慧和社会智慧。同时,思政课不仅要“启智”,还要“润心”,用思想的智慧和真理的营养滋润学生的心田,培育其健全的人格和心灵世界。这甚至是比启智更为重要的。另外,这里的“润心”也体现出思政课育人的一种柔性特点。如果说春雨是“润物无声”,那么思政课则是“润心无声”。
  最后,思政课要达到激扬斗志的效果。这里讲的是“意志”和“行为”,但习近平总书记不是一般地讲“志气”和践行,而是强调“斗志”,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青年阳刚之气的重视,对青年人奋斗精神和斗争精神的高度重视。这里用的“激扬”一词,更凸显了一种豪迈的气概。我们可以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中关于“教育之道”的论述来加深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并说这是教育之道。这一论述体现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柔性关怀与激扬斗志的统一。当今的世界并不平静,而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中国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不利形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思政课就要体现“惊涛拍岸的声势”,在时代的大风大浪中培养学生刚强品质和与恶势力斗争的精神,传承中华民族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斗争精神。
  
编辑/任引沁
审核/任引沁、张钟蓦、任引沁
浏览量: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