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
首页 - 首页 - 学院新闻

《艺术教育》2023年12月发表王晶副董事长的论文,供马院教师学习

来源: 添加时间: 2023-12-26

探索以原创剧目为载体的“舞台思政课”育人新模式

                                       王晶                               

                                  (大连艺术学院教授)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大连艺术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围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主题,十年十部原创剧目——“和平三部曲”(《汤若望》《樱之魂》《和平颂》)和“青春五部曲”(《丝路•青春》《追梦•青春》《梦想•青春》《信念·青春》《拥抱·青春》)及受中共辽宁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委托创作的辽宁“六地”红色文化传承剧目《辽宁之歌》《光荣·梦想》,先后登上国家大剧院和人民大会堂的舞台。这些剧目通过舞台演出与网络直播创造了辽宁省教育系统1000余万人在线同上一堂思政大课的盛况,探索了“艺术实践+艺术思政”育人新模式,打造了以剧目为载体的“舞台思政课”,取得了育人实效。

 

一、原创剧目演绎“舞台思政课”育人新内容

2012年,为进一步增进中德文化交流和纪念汤若望诞辰420周年,学校创排了原创清唱剧《汤若望》,参演师生达300余人。该剧共分为五个乐章及序曲、终曲,以历史叙事为脉络,在赞美诗风格中展现了德国使者汤若望为中德文化交流作出的贡献。

2014年,为进一步加强中日民间友好往来和艺术交流,学校创排了清唱剧《樱之魂》,该剧参演师生达300余人。该剧由四个乐章和前奏曲、序曲、尾声构成,以反映池田大作倡导中日友好、反对军国主义为主题,表达了中日两国人民“爱和平”“毓来日”“呈大同”的祈愿。

201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倡导当代大学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进一步深化学校实践教学,学校创排了大型音画舞蹈交响史诗《和平颂》,由学校多专业、多学科的近1000名师生倾情演出。该剧融合了交响乐、合唱、民族器乐、舞蹈、朗诵等艺术表现形式,突出和平主题,把咏赞“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主题,展示了和平的珍贵和热爱和平的大爱情怀。

2017年,为积极响应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学校创排了大型舞台剧《丝路·青春》,参与该剧创作和演出的台前幕后师生有3000多人,涉及20多个专业。该剧深邃而蕴含文化积淀,唯美而富有青春气息,把历史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时空元素优化融合,以序幕、尾声、四个篇章的脉络进行组合,呈现出了一幅古今交织、中外交流的舞台视听盛宴,剧目艺术化地呈现了青年人视野中的历史、理想和未来,引导青年学子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投入到“一带一路”建设的伟大事业当中。

2019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向祖国70华诞xianli和向五四运动100周年致敬,学校创排了思政课原创音乐剧《追梦·青春》,参与该剧创作和演出的台前幕后师生有3000多人,涉及20多个专业。该剧是国内首次以思政课为主题的大型剧目,剧目通过四幕不同故事,分别体现了延安精神、工匠精神、塞罕坝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的思想内涵。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学校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以“大思政”理念为引领,用抗击疫情激发创作动力,用文艺精品向抗疫英雄们表达感谢和敬意,创排了大型舞台剧《梦想·青春》,参与师生涉及20多个专业近3000名师生。该剧以学校师生真实故事为素材,用身边的人讲述身边的事,用真情道出实感、打动真心,以此告慰、缅怀这场战“疫”中逝去的英雄,讲述将激情播撒给教育、把青春奉献给祖国的动人故事。

2021年,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创排了党史题材原创音乐剧《信念·青春》,参与该剧创作和演出的台前幕后师生有3000多人,涉及20多个专业。该剧选取了不同时代背景下夏明翰、焦裕䘵、孙家栋等优秀共产党员,展现出他们信念坚定的英雄气概,教育引导广大新时代青年学子赓续红色血脉,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打牢信念根基。

2021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创排了校园抗疫纪实舞台剧《拥抱·青春》,2000余名师生倾情参与该剧演出。这是全国首部反映高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主题的纪实舞台剧。该剧以纪实手法真实生动展现了疫情突发后,高校在大思政理念引领下的抗疫过程,展示当代大学生的青春风貌与责任担当。

2022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的指示精神,贯彻落实辽宁省委、省政府关于阐释辽宁“六地”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的要求,学校党委受辽宁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委托,倾力创排大型舞台思政剧《辽宁之歌》,用文艺精品来生动阐释辽宁“六地”蕴含的红色精神,喜迎党的二十大召开。参与该剧创作和演出的台前幕后师生有3000多人,涉及20多个专业。

2023年,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辽宁重要讲话精神,受中共辽宁省委教育工委、辽宁省教育厅委托,创排了《光荣•梦想》,参与剧目的台前幕后师生涉及20多个专业,近3000名师生。学校党委充分挖掘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以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旨,以大学生一堂“行走的思政课”为线索,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汲取红色力量,《光荣•梦想》再现了辽宁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的伟大辉煌历程,催人奋进,令人自豪。

二、原创剧目构建“舞台思政课”育人新模式

以原创剧目为载体,构建了“舞台思政课”教学新体验。每个剧目都有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把这些内容和学生思政课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使思政课堂活起来、师生动起来、学生爱起来,通过到剧院、部队、街道、社区、企业演出,把思政小课堂搬到社会大课堂。每部剧学校都投资近千万元,学校党委书记王贤俊每年在原创剧目的排练场上大思政课数十次,思政教师将课堂搬到排练场、演出现场,在讲、评、演、展、赛中讲清理论逻辑、讲透价值内涵,专业教师与学生一起创作、同台排练演出,润物细无声地播下了真善美的种子。以“艺术思政”探索艺术课程思政化,以艺术专业课程为延伸,落实、落细、落小课程思政各项要求。“艺术思政”实现了理论和舆论结合、文艺和文化结合、时代和年代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课上和课下结合、展演与展示结合。“艺术思政”实现了政府思政与学校思政相统一、课堂思政与社会思政相统一、线上思政与线下思政相统一、教师思政与学生思政相统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统一。让艺术思政发出时代强音,让思政课成为一种新时代的精神时尚。

“舞台上、灯光下,一生多师”的教学方式,构建艺术课程思政育人新模式。艺术人才渴望舞台、需要舞台,只有真正站在舞台之上,内心才会感受到灯光的温度,专业技能才能得以锤炼。通过一系列剧目,师生们平日里所学的专业知识才有用武之地。更重要的是,通过舞台实践展演,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得以检验,学生的实践演出经验得以提升。原创剧目对演员的演唱技巧、舞蹈形体、表演状态都有一定的要求。在实际排练过程中,有些学生呈现出的状态是能唱的不能演、能演的不会唱、能跳的说不了台词、台词好的肢体不协调……通过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剧目(项目)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等一系列的调整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升,从而将剧目教学深入地执行下去,探寻出具有学校特色的“一生多师”的艺术实践教学模式。

剧本创作阶段是“一生多师”艺术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部分,主要由各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创作,集思广益,师生们发挥各自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在剧本创作之初提出各专业的设想与意见。剧目创排阶段是“一生多师”艺术实践教学模式的核心部分,主要由“四步法”来完成。第一步,由参与创作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与编导专业的教师带领所有演员通读剧本,讲述创作背景,使学生对剧目的整体构思和舞台呈现有深入的认识。第二步,在钢琴伴奏(作曲)教师的带领下,所有演员熟悉音乐风格,进行音乐分析,明确各唱段的特点与难点,同时进行相关声乐方面的训练,如视唱练耳、节奏旋律、音准等方面的练习。第三步,在表演专业教师的带领下,所有演员设计人物小传,对扮演的角色进行人物分析,并进行表演方面的基本功训练,如解放天性、舞台交流、判断、反应训练、台词训练等。第四步,由音乐剧教师指导所有演员的唱段、舞蹈段落,对演唱风格和舞蹈风格进行设计编排,并带领学生进行正式排练前的体能与形体训练。剧目彩排阶段是“一生多师”艺术实践教学模式的重中之重。即在每一幕、每一场、每一个唱跳段落、表演段落的排练过程中,戏剧文学教师、表演教师、音乐剧教师、舞蹈编导教师、钢琴伴奏教师等都全程跟随排练,随时对各方面的问题进行指导。在这种排练模式下,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极大提高,思政素质得到极大升华。

以原创剧目“七进”推进舞台思政课教学改革新思路,即原创剧目“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进社区、进研究、进网络、进活动”。进课堂,要求剧目思政教育内容进入专业课堂、专业实践和专业创作,达成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进教材,积极推进原创剧目进入教学案例,收集整理剧目中呈现的新中国建设和当代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鲜活素材,如英雄人物、行业楷模、红色传统、身边故事等,形成系列化的剧目校本教材。进头脑,是将剧目思政精神追求具象化,鼓励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大视角下,积极思考家乡建设、扶贫攻坚、创新创业等现实问题,让学生将个人职业发展与国家建设、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进社区,要求将原创剧目片段化和经典节目化,充分发挥艺术院校和艺术专业优势,开展社区慰问演出、军民共建演出和节庆活动演出等,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多元艺术形式促进“大思政课”走入社会;进研究,是以大型剧目为载体、以国家艺术基金、人文社科等项目为牵引,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开展紧扣时代主题的专项科学研究;进网络,要求剧目思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以新媒体、微课堂、慕课、公众号、官网等多种方式,构建系统的网络化剧目思政教育体系、网络化思政宣传、网络化思政交流;进活动,要求以原创剧目统筹团委及学生会、学生社团、专业社团、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第三课堂社会实践等,对活动主题选择、内容要求、绩效考核、过程指导进行系统而规范的管理。

三、原创剧目彰显“舞台思政课”育人新成效

“演一次英雄,一辈子活出英雄气概”,已经深入大艺师生的灵魂。《汤若望》《和平颂》《丝路·青春》《追梦·青春》在国家大剧院和人民大会堂进行了演出。这些剧目以现场舞台与网络直播等方式,创造了1000余万人次同上一堂思政大课的壮举,同时通过抖音、快手、微博等新媒体,持续发酵热度,吸引青年学子的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100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社会影响广泛。其中,《丝路·青春》通过青春的视角,运用人屏互动、情景表演、多层穿插等丰富的舞台表现形式,撷取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充满活力的文化艺术元素,将“一带一路”伟大倡议的精神实质以艺术表演的形式予以呈现。剧目艺术化地呈现了青年人视野中的历史、理想和未来,展现其锐气与活力及他们秉承的“一带一路”的信念,倡导青年学子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投入到“一带一路”建设的伟大事业当中。当时来自18个国家的驻华使节以及相关部委、在京部分院校师生等各界嘉宾共6000人观看了演出。

将思政课融入到剧目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追梦·青春》以大学生思政课社会实践为线索,展现延安精神、工匠精神、塞罕坝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的思想内涵。《追梦·青春》可以说是灵魂洗礼式的艺术实践教学,因为塑造充满正能量的角色,师生们必然是全身心感受正能量的重塑,创作与表演很走心、很入心。党委书记王贤俊这样说:“你的一生当中,如果饰演了一次英雄的形象,那么你的一生都应该活成英雄的模样。”原创剧目在舞台演出过程中积累了系列精彩的剧本故事、大量动人的花絮报道、感人事迹和心灵日记等鲜活生动的思政案例资源。《追梦·青春》的主题曲《走出教室的思政课》《我是工匠》《陕北高原的夜空》等已经成为思政课教育经典歌曲被学生们争相传唱;围绕剧本IP内容开发的文创衍生品,如海报、画册、动漫绘本、台历、文具等文创产品成为热销商品。

参与《追梦·青春》剧本创作的青年党员教师甘竹溪说:“通过深入采风,深切感受到党的无比英明伟大,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自己更加珍惜党员荣誉,决心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中国音乐学院学生刘颖说:“观看后让人热血沸腾,深深地激发了我们当代青年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时任中共辽宁省委领导把学校誉为“追梦·青春的诞生地”,剧评专家称赞学校是美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典范。

《信念·青春》中夏明翰与妻子依依惜别、焦裕䘵手捧兰考沙土交给技术员等多个情感戏的片断,还被学生们模仿表演,并发在了朋友圈和抖音中。扮演焦裕禄的党员教师刘彬说:“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我要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尽情燃烧自己,照亮学生前程!”作为《信念·青春》的总导演,笔者认为,在艺术类院校,思政艺术化的方式使思政课更鲜活、更深入,具有特别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们的精神世界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让他们树立了正确的政治意识、道德观念和人格品质。《信念·青春》获得教育部校园原创文化精品项目资助,获得辽宁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光荣·梦想》,是学校10年来创作的第10部思政大剧。《光荣·梦想》台前幕后参与师生多达3000人,为观众展现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学生们分成六组到辽宁“六地”去挖掘、研究和弘扬红色精神,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走入了辽宁历史的红色篇章,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展现在灯光下,一个个可敬可爱的生命鲜活呈现在舞台上。学校以辽宁省“六地”红色精神为六枚精神徽章,不断挖掘创作素材,精心打磨作品。剧目以交响乐、独唱、合唱、舞蹈等音画史诗般的舞台艺术,层次鲜明地谱写了一曲磅礴的历史交响。参与演出的青年学子不仅是剧中人,还是观赏者、思考者、受益者。学生演员曹恒齐说,《光荣·梦想》剧中有一幕专门体现雷锋精神,这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因为雷锋的故事大家都太熟悉了,剧目艺术处理的切入点是雷锋和当代大学生在跨时空对话,给大家带来了不一样的新鲜感受。在网络的同步直播中,很多大学生表示,没想到红色剧目还可以这么贴近青年人的审美。网友“梦森”评价,大连艺术学院的舞台剧,除了情节动人和走心,还在数字化舞台艺术创新方面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很养眼也养心。《光荣·梦想》获得2023年度教育部校园原创文化精品项目资助,获得中共辽宁省委宣传文艺精品项目扶持,获得辽宁省第十二届艺术节文华奖。

“艺术实践+艺术思政”育人新模式也带动了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的变化。目前,获评国家一流专业2个、省级一流专业7个,省级一流课程65门,省级及以上教改项目118项,获得省级教学名师称号8人;获得教育部“大思政理念下的艺术实践铸魂育人机制探索”、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新业态、新媒体、新情况下的意识形态研究”等国家级、省级党建及思政课题100多项,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项目7项,被原文化部授予“文化产业双创扶持单位”,被科技部评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荣获教育部2018“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的称号;获批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非遗香包项目获得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学生参加桃李杯、金钟奖、文华院校杯等项目比赛展演,获得各类各级奖项1500多个。 

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均高于辽宁省高校就业率的平均值,培养出大批优秀毕业生,也为社会各界输送了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如莫龙丹获得“花儿朵朵”全国总冠军,成为签约艺人;付佳亮成为原总政歌舞团专业演员;吴倩成为空政文工团独唱演员;崔永平在语言类节目《超级演说家》中获得全国总冠军;姜寒在央视一套热播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中饰演三号男主角花小宝;童振军在《战雷》《永不磨灭的番号》等电视剧中展现出良好的表演素质;李琪在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汪峰组PK战中进入四强。同时,为各大媒体输送优秀主持人和编导人才,如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主持人于添瑶、央视少儿频道主持人王伟、央视音乐频道编导姜珂、上海东方卫视编导戚浩、中央电视台文化中国栏目于怀涛等。另外,在实体创业方面也不断涌现人才,如周镇毕业当年从零资本创业到签订800万元雕绘项目合同,创业奇迹引起媒体争相报道;王敏独立创办两家公司,被评为“大连市大学生创业先进个人”等。优秀毕业生遍布央视、总政、空政、海政、军事博物馆等,如建国70年阅兵教练吴鹏,三军仪仗队队员张栋、嘎玛扎西、刘雨晴;援疆乡镇优秀公务员孙德乾、张传志等,在海拔最高城市西藏那曲服务的公务员白晨宇,雷神山抗疫战士代表于钧等。

结语

实践证明,大连艺术学院构建的“艺术实践+艺术思政”育人新模式,打造的以原创剧目为载体的舞台思政课,不仅推动了学校艺术思政教学改革创新,更提升了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质量。

(任引沁,张钟蓦编辑)


浏览量: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