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
首页 - 首页 - 基础部要闻

马院组织师生“同上一堂文明探源思政大课”

来源: 添加时间: 2023-06-12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认识,6月10日辽宁省教育厅联合人民网共同开展大学生“同上一堂文明探源思政大课”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对此高度重视,陈锡德院长就组织观看提出了具体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上课班级为单位,组织师生进行了线上收听收看,引起了热烈反响。

本次思政大课由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王巍系统讲述“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有关情况”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主要成果”。课程内容丰富翔实,让我校师生进一步了解到探源工程的基本情况与主要成果,感知中国文明历史的深邃厚重,为我校师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其丰富内涵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教师学习体会

刘国辉教授:2023年6月10日下午,网上参与了由省教育厅联合人民网共同开展的“同上一堂文明探源思政大课”活动,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聆听了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和中国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王巍研究员的演讲。2位专家从各自的经历和专业领域出发,讲述了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和对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认识。由于本人学历史出身,本科为历史系,研究生专业是中国古代史,所以此前对于中华文明的探源工程也有一些了解,一直对祖国的悠久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明深为感叹和敬畏,而这次通过两位专家的讲述,使自己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现状、成绩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梳理,使自己对相关问题形成了更为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对专家在讲述过程中提出文明定义的新认知有耳目一新之感觉,同时对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进展及其发展,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武晓霞教授:知其过去,才能明其现在,懂其未来。通过观看“同上一堂文明探源思政大课”,聆听了2位专家的讲授,我更加明白了我国能够成为文明型国家的历史缘起,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更为强烈,作为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倍增。通过学习,再次感悟到正是我们延绵不断长达数千年的中华古老文明,实现了在当代与一个超大型的现代国家的几乎完全重叠,正是这个特质使得我们和其他一般国家是不一样的,甚至可以说是其决定了今天中国的制度安排、道路选择和行为方式。“探源”大课向我们展示了“文明型国家”具有的超强历史底蕴和文化底蕴,决定了我们绝不会跟着其他国家亦步亦趋,必将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而且能够对世界文明作出大量的原创性的贡献。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我们要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以应有的理论素养、时政站位和实践能力回应学生的思想困惑,帮助学生懂得“两个确立”的重要意义,增强“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促其成长为新时代好青年。

申婷老师:泱泱中华,巍巍华夏。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从何处来,方知向何处去。探寻文明起源,培育文化自信。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同上一堂文明探源思政大课”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栽培稻、贾湖骨笛、七孔玉刀、乳钉纹铜爵、余杭良渚古城、神木石峁城,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处处历史遗址,穿越千年风霜,向我们生动讲述着中华文明如何从涓涓溪流,汇集为江河大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参天之木有其根,怀山之水有其源。从夏商周断代工程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相关考古成就于兹为盛。如何让其走下考古论文的高头讲章,走出教科书的三言两语,灿烂在学生眼前,留驻于他们心田,实现以物论史,以史增信,这是新时代赋予思政课堂的使命职责。对广大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尊、增强文化自信意义重大,要让广大青年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中认识中国,真正理解古代中国,理解现代中国,更好理解未来中国。  

张丽华教授:参加了这次由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辽宁省教育厅等主办的这次同上一堂文明探源思政大课,感觉这次活动很有意义,既让当代大学生了解了自己国家的文明历史发展脉络,又把国家文物考古成就展现给当代大学生,增强了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在这堂思政大课中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和中国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王巍研究员将从各自的经历出发,讲述了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和对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认识。以此捍卫中国文化价值、弘扬文化精神、积蓄文化力量。甲骨竹简,写尽风雨沧桑;秦砖汉瓦,镌刻文明密码。中华文明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中华瑰宝历经千年风雨依然璀璨夺目。在向同学们展现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加深了同学们对中华文明的认同,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本次活动意义重大,也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

郭笑羽老师:本次思政大课分别从中华文明的形成历史、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成因以及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道路和机制的特点作出了分析和解答。“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经过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结合研究,以坚实的考古材料和综合研究成果证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是真实可信的历史。”这一结论性认识对于中华民族以及全世界的炎黄子孙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也深深地让我感受到历史的深邃厚重。作为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要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探寻辽宁地区的中华文明增加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性。通过学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方式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激励他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图片2.png

学生心得体会

22级音乐学三班 徐泽星

“同上一堂文明探源思政大课”中,通过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全面了解当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有关情况,进一步更新梳理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泱泱中华,巍巍华夏。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习近平总书记在探源工程集体学习中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我们进行文明探源,作用是希望通过对古文明的发现,研究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成果,筑牢中华文化的根基,坚定文化自信,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通过这堂思政大课,我认为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属于自己的青春力量,让青春绽放绚丽之花。

22级音乐学三班  费熙寓

通过这次学习,我对中华文化的起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中华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自觉传承好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作为大学生,我们是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中华文明是维系中国人的精神纽带,我们应该用传承心探寻民族文化之源,承担起传承中华文明的责任,真正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获得启发,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22书法二班史亦伦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有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有蜿蜒曲折的万里长城,有哺育中华儿女的长江黄河。我们中华文明如群星闪烁,流淌在历史的长河里,照亮华夏的每一个角落。它们是这泱泱华夏最宝贵的资源。在古人的文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的国家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现在,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还没有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但我清楚地知道我需要积累更多的知识才有能力、有资格担起新时代青年的重任。因此,在学业上我会以坚定的信心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克服一切困难。此外,仍然要进一步学习“四史”以武装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争取早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片1.png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揭示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极大的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马院将努力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融入教学中,准确地讲述历史,引导学生用传承之心探寻民族文化之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晓敏,毕菁菁组稿,陈锡德、任引沁审定,张钟蓦编辑)


浏览量: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