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民办艺术高校高质量发展
——大连艺术学院“十年十部原创大剧”的经验与启示
王贤俊
(大连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追光而遇,沐光而行。大连艺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砥砺办学初心,牢记育人使命,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办党和人民满意的艺术大学”的办学宗旨,走出了一条民办艺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十年来,学校紧扣时代主题,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以文化人、以艺通心,积极探索高校文艺创作新模式,推出了十部原创大剧,为社会呈现了一场场有力量、有温度的思政课,体现了学校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敏锐性,构建了学校“艺术实践+艺术思政”的育人新模式。回顾这十部作品,部部都让人们深深地感受到使命与责任,感受到一种昂扬向上的拼搏劲头、一种正气充盈的辽宁力量、中国力量;部部剧目都与时俱进、生动真挚、涤荡心灵,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和时代价值。在创排演剧目过程中,“舞台上、灯光下、一生多师”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了才能、创造了奇迹;“演一次英雄,一辈子活出英雄气概”的精神内核,准确把握和运用了新时代艺术人才的成长规律,培养造就了一批批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一、立足“时代之问”,打造精品力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当今时代,山河壮丽,人民豪迈,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日渐显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1]紧扣时代脉搏,打造精品力作,推进民族复兴是文艺创作的价值旨归。文艺创作尤其重视质量,一部优秀文艺作品的影响力胜过千万部一般的作品。正因为如此,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直言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2]。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指导下,打造可以传世育人、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具的精品力作,成为学校领导班子的目标任务。
学校锚定高质量发展、卓越发展的目标任务,立足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坚持以艺铸魂、立德育人,以十年磨一剑的毅力和执着,努力回答着新时代艺术院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之问。在回答艺术院校的“时代之问”中,学校笃定恒心,矢志不渝,创作了十部充满正能量、富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优秀艺术作品。无心插柳,却也契合了国家对艺术创作的时代追问。这十部原创剧目题材各不相同,但其主题均宏大且鲜明,把握了时代脉搏,既有革命历史题材,也有现实题材;既回顾了重要的历史节点,又表现了时代的进步;既是历史命题,也有现实意义,是艺术高校奉献给学生、社会和国家的一堂堂精彩“大思政课”。其中,“和平三部曲”中的《和平颂》突出和平主题,教育当代大学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追梦·青春》则通过四幕故事,分别体现了延安精神、工匠精神、塞罕坝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的思想内涵。党史题材原创音乐剧《信念·青春》展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夏明翰、焦裕䘵、孙家栋等优秀共产党员的伟岸形象,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子赓续红色血脉,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打牢信念根基。《辽宁之歌》和《光荣梦想》是受辽宁省委教育工委、辽宁省教育厅委托创作完成的思政大剧。剧目立足辽宁实际,立志讲好辽宁故事。聚焦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深入挖掘辽宁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民族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深入推进以文化人,发挥“大思政课”育人作用,用专业视角聚焦振兴场景、描绘美丽辽宁、打造具有辽宁辨识度、彰显新时代辽宁风采的优秀文化作品,激发了全省上下深入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打好新时代“辽沈战役”的士气干劲和豪情斗志。
辽宁是文化大省、文艺大省,文化独具特色,历史底蕴深厚。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作为新时代的艺术高校,有责任立足本土化资源,立足中华文化,严选题材、深掘思想,不断提升创作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总之,立足国家艺术领域和学校人才培养的“时代之问”,创作精品力作,是学校矢志自我提升、回馈社会、奉献国家的必然之选,也必将为形成新时代的新文化、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书写学校的奋进之笔。
二、坚定守正创新,成就大艺现象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培根铸魂,勇攀艺术教育新高峰,前提在于坚持守正创新,担当新的文化使命。守正创新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守正”之“正”是方向、道路、性质、立场之正;“创新”之“新”是以“说新话”“干新事”为特质的“新”[3]。在文艺方面,坚持守正创新就是守住本和源、根和魂,在守正中擎旗稳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创新是在把握文艺创作基本规律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创新中寻求突破以激发新的活力。
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其实质是“因正确而坚守”。学校守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守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的根本制度之正。办学伊始,学校便坚持国家导向,提高政治站位,旗帜鲜明地提出“不管公办民办,都是为党办”的理念,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辽宁省民办高校中第一个建立党委,坚持分院书记和院长职责并重,并严格按上级要求建立高校各级党组织,严格选配党组织干部。在剧目创排演过程中,成立剧目党组织,将党组织对剧目创作的主旨精神、排演的目标任务落实到实际任务中,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助推剧目闪耀思想之光和艺术之美。另一方面,守习近平文化思想之正,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根本需要之正,将“两个结合”思想有机融合在创作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里,体现在引人入胜的故事内核中。学校在党的领导下,结合新时期的发展需要,用了23年的时间,蹚出了一条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精神的民办高等艺术教育的正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创新是守正的目的,其实质是“讲新话干新事”。学校用十年的时间,持之以恒地朝着一个目标努力,打造出十堂精彩的“大思政课”,这是国内其他艺术类高校同行没有尝试的,是独特的“大艺现象”。如最近复演的《光荣·梦想》,深挖了辽宁红色文化资源,以大学生一堂“行走的思政课”为线索,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汲取红色力量,把“两个结合”的理论落实到了艺术教育与文艺创作中,增强了文艺力量,总结出了值得推广和研讨的方式和经验。在创新方面,综合运用多样化的创新表达方式,让文化作品焕发新光彩。以强化教育引导,以德树人、以文化人为职责使命,创新话语,用年轻化语态吸引青年受众,用青春语言让文化作品更具吸引力;创新途径,善于运用大屏小屏传播、线上线下互动、衍生品开发等多元方式,让文化作品受众更广泛,增强参与感、体验感和认同感;创新手段,综合运用短视频、直播、深度报道等多种方式,展示实践成果。
回顾十年艺术创作征程,学校坚持以中国共产党关于文艺工作的若干精神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将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努力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高等艺术教育思想同本校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守住文化资源尤其是辽宁红色资源基础上,大力推动地方红色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新性地打造了一个个讴歌时代、礼赞英雄、弘扬精神的艺术高峰之作,闯出了一条民办艺术类高校办学的新路径。当前,总结好大艺的经验,对同类艺术院校开展艺术创作、辽宁省甚至全国教育系统深化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坚持立德树人,创新育人模式
艺术可感,育人无形。学校原创大型剧目,是新时代艺术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范畴,需要把传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之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德作为首要任务,从根本上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校在进行剧目创作时,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的要求,牢记思政育人“立德树人”的途径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陶冶人的情操,匡正人的品行,树立人的理想,雕刻人的灵魂,实现了新时代舞台剧目将实践、审美与思政课堂等因素相结合的优势,力图把剧目打造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形成剧目思政育人的长效机制。
自2012年始,学校坚持大投入大手笔大制作,十年出品十部剧目,且每部剧目凸显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突出人文情怀和道德情感,用大剧目做育人大篇章。“和平三部曲”是清唱剧《汤若望》、清唱剧《樱之魂》、大型音画舞蹈交响史诗《和平颂》。其中,《汤若望》《樱之魂》歌颂了文化、艺术、教育的使者;《和平颂》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青春五部曲”是大型舞台剧《丝路·青春》、原创音乐剧《追梦·青春》、大型舞台剧《梦想·青春》、原创音乐剧《信念·青春》、校园纪实舞台剧《拥抱·青春》。其中,《丝路·青春》为积极响应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创作的。《追梦·青春》是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而创作,向祖国70华诞xianli和向五四运动100周年致敬。《梦想·青春》是为了向抗疫逝去的英雄和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致敬,是为了传承青春与大爱精神。《信念·青春》是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而创作。《拥抱·青春》是为了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提出的要求,为了“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东西表现出来”,进而展现校园抗疫中可信、可爱、可敬的师生精神风貌。此外,还有原创大型舞台思政剧《辽宁之歌》和《光荣·梦想》。这两部剧目展现了辽宁始终与党的伟大事业同频共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紧密相连,讴歌了辽宁人民始终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激励亿万辽宁儿女为实现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而不懈奋斗。
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取决于学生能否真正把理论内化为价值观和人生信条。新时代大学生特别是艺术类大学生更重视直观化、形象化和艺术化的经验和体验,“灯光下、舞台上,是学生实践最好的场地。”在这里,抽象的理论被具象为舞台剧目,在艺术化的展现中,一个个人物鲜活起来,一个个故事明晰起来。这种情境体验的教学方式,带给学生的是更多的心灵震撼,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思想政治理论的精神内涵,感受到理论和价值观的魅力。为了做好舞台展现,除了教师讲授,学生还要自己去学习思考剧目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人文背景和艺术情感;然后进行小组团队的演出任务划分、舞台的协调配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配角,学生才是主角,学生能更深刻感受和体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这样的实践教学有情感、有担当、有深度、有效果。在高级别的舞台上,在各种现代化声、化、道的艺术情境助力下,直观沉浸式的演出和观看体验,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演员师生和观众们产生情感的共鸣,受到思政剧目的教育和感召。当前,随着微信、微博、直播、短视频、后期传播等新媒体和新技术的运用,思政育人时间和空间的种种局限被打破,除在场演员和观众外,千里、万里之外的受众也成为了一个个接收器,深受感染和感动,思政与艺术教育一体化育人效果显现出来,推动思政育人实现成果最大化、效果最优化以及影响的长效化。
四、践行思政铸魂,实现同向同行
大连艺术学院是一所有梦、有光、有爱、有魂、有根、有为的艺术院校,是一处寄托着许许多多青年学子艺术梦想的精神家园。大连艺术学院自创办以来,对标国家导向,坚持“三个一切”的办学方向,明确和践行以“思政铸魂、立德育人、大爱情怀、守正创新”为核心的大思政育人理念,以十年如一日的韧性,带领着一队崇尚立德、立功、立言的领导团队,一群向上、向美、向强的青年学子,一支求实、求新、求变、求精的管理团队,坚持大制作大投入大手笔,敢于尝试,不断超越自我,成功走出了一条艺术院校的育人正路——创排演原创剧目。当然,每部剧目从采风、创作、排练到演出整个过程下来有20多个专业、两三千名演员师生的参与,期间有创作者思想的碰撞、艺术上的共鸣,有演职人员在台词、道具、服装、化妆、动画、音乐乃至剧情细节等多角度的打磨雕琢,有学校领导、思政课教师的现场教学,已经调动并形成了校内部分师生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但是,从剧目演出的场次来看总体是偏少的,剧目基本止步于国家大剧院、人民大会堂、沈阳盛京大剧院或大连开发区大剧院的舞台演出,止步于创排演纪实书册的出版,缺乏剧目演出后的持续深入研究和精雕细琢,尚未形成以剧目“大思政课”为核心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合力育人新局面。
为此,学校的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应围绕已有的原创剧目,在思政课程改革和专业课程思政方面双向奔赴、同向同行。一方面,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应着眼于艺术专业特点,结合学校原创剧目,在“思政艺术化”上下功夫。思政课程艺术化,是指运用生动、形象、感人的艺术手段改造、改进思政课,使思政课程教学呈现更多的艺术特色,进行实现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英雄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牺牲奉献精神教育、高尚道德情操教育。结合原创剧目,学校积极探索思政课程艺术化的教、讲、诵、评、感、演、展、赛、研、传“10字”教学法。教,要求所有思政课教师当“金师”,教思政“金课”,杜绝“水课”,清除“水师”。教,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还包括剧目教学、行走的“四史教育”课等。“金课”是符合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课程。“金师”是政治素养高、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教师,“思政金课”应该努力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讲,采用讲剧目本身故事以及创排演过程中故事的方式让思政课生动起来;诵,对经典思政理论、大思政剧目精彩片段采取师生集体诵读方式增强理解;评,邀请专家评课,教师之间评课,学生评课教师;感,学生书写对剧目思政育人的感悟,开展剧目大思政的比赛;演,发挥学生专业特长将剧目思政内容用吹、拉、弹、唱、奏的艺术创作方式演绎出来;展,定期开展思政课习作展、剧目思政内容的艺术作品展;赛,开展以思政课、剧目思政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时事热点的辩论赛;研,师生共同开展剧目思政的专项教改课题研究;传,利用当前融媒体积极开展剧目思政课程教学效果的传播和宣传,营造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氛围。另一方面,专业课程要结合剧目进行课程思政的建设。期间,专业课教师要深耕剧目,捋清剧目内容和形式融入课程的角度和深度,形成剧目课程思政的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案、教学案例、题库等一系列教学资源,并将其全程融入专业课网课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中,让所有学生全部参与到学校剧目创排演的过程中,实现剧目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五、砥砺育人初心,培养艺术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是文艺的滋养源泉,而文艺是文化中最精彩的方式,是文化的表达形式。学校坚持以“办党和人民满意的艺术大学”为目标,锚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立德树人,在新时代发展所需的学科设置上高效投入,克服浮躁,砥砺奋进创排剧目,厚德、勤奋、低调、务实地做艺术教育的大事、实事、好事,探索用文艺力量创新性开展切实管用的教育方式方法,形成了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路径,推动了艺术院校文艺创作的高质量发展。在此过程中,坚持在教学实践和舞台实践中,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融为一体,实现了艺术和思政的深度融合和创新,以“铁肩担道义”的格局情怀,以十年磨一剑的耐心韧劲,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厚积薄发,锻造培养具有坚定文化自信、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文艺后备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德艺双馨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这一思想决定了学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之路。作为东北地区规模领先的艺术高校之一,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学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通过剧目创作排演,逐步造就了一批名师大家,展示了办学成果,彰显了办学特色,提高了学校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翻看十部剧的创作生产纪实会发现,十年原创由策划、评审、创作、生产、传播等环节,生成了创作导向、任务目标、管理制度、生产机制、大众传播、文产互动、立项获奖、教学动力等体制机制,丰富和揭示了当代中国艺术场的生产机制,推动了美学动力结构的构建和发展。在创排完成后,通过深度参与到人民中去、新春走基层、文化润疆等各项活动,举行优秀剧目巡演,送剧目到校园、社区、乡村和生产建设一线,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在创作排演十部剧目中历练学生,通过“舞台上、灯光下、一生多师”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了才能,符合新时代艺术人才的成长成才规律,为社会培养了更多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突出、可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艺术后辈人才。
结语
放眼新时代蓬勃发展的生动图景,倾听新时代坚定发展的有力足音,把握新时代高速发展的韵律脉搏,坚定文化自信,守正创新,培根铸魂,是时代赋予艺术高校的神圣职责。十年原创出十部舞台艺术作品,这对于大连艺术学院的全体师生来说,是奇迹,更是生命美的创造。这十部作品最鲜明的品牌标志是思政教育实践——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成果,它以艺术方式显现出“三个一切”的办学理念、突出了“一生多师”“以美育德”的育人模式,体现了“演一次英雄,一辈子活出英雄气概”的精神内核,丰富了“三大课堂联动”等特征,这一切都为了一个根本目标,那就是在艺术实践教学中为社会培养更多应用型艺术人才。未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学校将继续从立项、生产、舞台实践、策划活动等各个环节高站位、深思考、细谋划、真落实,努力培养出为时代鼓与呼、为国家振兴发展发挥艺术力量的文艺人才和有生力量。我们坚信,学校已迈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只要大艺人胸怀祖国和人民,砥砺育人初心,赓续大艺现象,必将为新时代文艺事业发展抒写浓墨重彩、绚烂多姿的大艺华彩乐章、壮丽蓝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12-15(2).[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A].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10.[3]徐艳玲.牢牢把握“坚持守正创新”的思想真谛[N].人民日报,2023-8-30(9).
(任引沁,张钟蓦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