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认识,6月10日辽宁省教育厅联合人民网共同开展大学生“同上一堂文明探源思政大课”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对此高度重视,陈锡德院长就组织观看提出了具体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上课班级为单位,组织师生进行了线上收听收看。
本次思政大课由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王巍系统讲述“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有关情况”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主要成果”。课程内容丰富翔实,让学校师生进一步了解到探源工程的基本情况与主要成果,感知中国文明历史的深邃厚重,为我校师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其丰富内涵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认真收听收看了“文明探源思政大课”,撰写了学习体会。我们把老师们的体会进行了编辑,供大家学习。
朵丽尼娅: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全称是“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是继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该项目首先进行了为期三年(2001—2003年)的预研究。在预研究的基础上,2004年夏季,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001年正式提出。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众多古文化遗址中,选定了河南郑州大师姑遗址、河南灵宝西坡遗址、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河南新密新砦遗址、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及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等中原地区六座规模大、等级高的城邑为第一阶段重点发掘和研究的中心性遗址。期间还通过对浙江良渚遗址、陕西石峁遗址等都邑性遗址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的其他中心性遗址实施重点发掘,并对这些遗址周边的聚落群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以丰富的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2018年5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发布会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是一个多元一体的过程,在长期交流互动中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最终融汇凝聚出以夏代中晚期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文明核心,开启了夏商周三代文明。2022年5月27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坚实的考古材料和综合研究成果证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是真实可信的历史1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一定坚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新时代的中国民族文明推进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董娇:文物是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亲历者、见证者、幸存者,每一件文物都经历了风霜雨雪而倍显珍贵。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处文化遗产就包含着中华文化传承的密码,一件文物承载的就是一段厚重的历史。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处处历史遗址穿越千年风霜,向我们生动讲述着中华文明如何从涓涓溪流汇集为江河大海。今天通过观看我们同上一堂文明探源思政大课,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让我们了解到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就已经进入文明社会,两千两百年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早在夏商时期,我们就开始栽培稻,就能制作贾湖骨笛、七孔玉刀、乳钉纹铜爵,我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建造余杭良渚古城、神木石峁城,我们的技术已经叹为观止。在这样一个泱泱大国中,我们每个人应该培育起文化自信。这一件件古物,一处处遗址,让我们知道了我们从何处来,更让我们明确了我们应该向何处去。“凝聚民族之魂,增强国人的骨气和底气。”通过学习,让我们实现了与文物的“交流”,与历史的对话,势必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中国人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张朝霞: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处处历史遗址穿越千年风霜,向我们生动讲述着中华文明如何从涓涓溪流汇集为江河大海。
今天通过观看人民网直播的同上一堂文明探源思政大课,让我了解到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就已经进入文明社会,两千两百年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通过学习,让我实现了与文物的“交流”,与历史的对话,让我再次激荡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决心、雄心。
许英红: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通过学习“同一堂课文明探源思政大课”,跟两位专家了解到我国考古的发现特别是近些年的发现,了解了中华文明如何起源、何时形成、如何赓续、特点有哪些、在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上地位怎样等问题,这纠正了我以往的认知:中华文明是从夏商开始的,三四千年的历史。我了解到,我国有上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化史,这真的刷新了我的认知。考古发现的器物,作为实物遗存,看得见、摸得着,人们可以更加直观了解各地区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历史场景、中国文明的辉煌,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脉络,这说明了考古事业的重要性和意义。我的一点重要体会是:中华文明基因的共性因素有以玉为贵、龙信仰、祖先崇拜、天人合一、礼仪制度、合和思想。我认为这个课程很有意义,更加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更好发挥了以史育人作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梁晓飞:作为一名新晋思政教师,以一档电视节目的形式观看思政课确实让我耳目一新,和传统的思政课相比,我们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进入原本枯燥的思政学习,有很快的代入感,而且兴趣也随之即来。本次节目的主题是文明探源,虽然与自己所学专业关系不大,但是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处处历史遗址,穿越千年风霜向我们生动讲述着中华文明如何从涓涓溪流汇集为江河大海,了解从何处来方知向何处去,探寻文明起源培育文化自信……感受到探源工程的壮观伟大,研究成果的硕大,学术意义的重大……最为感兴趣的是良渚文化社会,以发现大量玉器著称,其中最为精美者发现于最高等级墓葬,玉器花纹复杂精美、主题单一,表明良渚社会信仰的高度一致……作为一名思政教师,今后要通过多种学习途径进行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争做一名“要给学生一杯水,自身要有一桶水”的老师。
宋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今天,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王巍给我们带了一场精彩的大课,让我们了解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主要成果和启示,谈及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赓续、地位等,这也是我们重要的课题研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也是国家支持的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对五十处考古发掘研究,形成重大成果,就是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从刚开始的传说得到了考证。让我们更加清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所以历经磨难而愈挫愈勇、奋发奋起,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自身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和丰厚文化滋养。
徐薇:今天下午我收看了《同上一堂文明探源思政大课》,这个节目非常精彩,感触颇深。当今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化要“瞻前顾后”。“未来已来”这个词很流行,但不要忘了“过去未去”。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丰厚的文化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如今我们要蘸着历史的笔墨,去书写新的历史,我们要从新时代的新征程去端详中华文明,从中国文明的坐标去观察中国式现代化。
徐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今天在人民网客户端观看了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和中国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王巍研究员讲述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对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认识,非常受触动。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瓶窑和德清县境内,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群。距今5300-4000年,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古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良渚遗址以分布广、面积大、遗存丰富而著称。不仅是中国,也是整个东亚地区最早的文明遗迹。特别是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良渚遗址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凝聚在遗址中的中华文明,历久弥新,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自强的不竭精神动力来源。
刘宴铭:今天的《同上一堂思政课》主题为文明探源,讲述了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和对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认识。通过观看此内容,不仅可以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可以感受到祖国荣耀的一面:中华文明如此突出的连续性和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延续性,让我们更多的理解过去的中国,更多的感受现在的中国,更多的联想未来的中国。青年兴那么国家兴,青年强那么国家强,青年有志向,有本事,有担当,国家就会有将来,民族就会有盼望。如学有余力,请大家把《同上一堂思政课》当作个“课堂”,通过进展更深化的思索和探究,我们可以采纳行动,为自己、社会和世界担当更多的责任。为此我们必须要与祖国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我们要时刻为祖国做奉献,而不是从祖国母亲那里索取些什么,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不断地进步,我们的祖国才能不断地发展。
张钟蓦:今天下午,我看了文明探源思政大课收获颇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诚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作为新时代的一名青年思政课教师,更应该认真学习悠长历史文化,深入了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底气、骨气。
姚琦雪:今天观看了“同上一堂中华探源思政大课”。课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老师,介绍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基本情况和重要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王巍老师,介绍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到第四阶段主要成果。通过学习,我初步了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一系列成果,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通过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研究,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其中所揭示的中华文明丰富内涵和灿烂成就,极大地增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进一步激发中国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取之不竭的精神动力。
文怡然:作为一种破坏国人历史观和价值观的有害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向来不遗余力地攻击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其中不乏中国历史伪史论、中华文明西来论的种种谬论推波助澜。这些论点以中华文明在历史上的一些研究空白和待解谜团为突破口,用其谬论迷惑国人。文明起源探索是实证中华文明5000多年历史的关键环节。文明探源利用科技创新,将基因图谱科技、物理学、地理学方面的高精尖技术运用到历史研究和田野考古实践,可以清晰地破解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华文明起源上的种种谬论,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看待中华民族历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实践。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加强学习,增长历史知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青年人建立历史自信、夯实文化自信、巩固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的应有之意。
王晓敏:我于6月10日观看了辽宁省大学生思政大课“同上一堂中华探源思政大课”,由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老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王巍老师为我们讲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项目成果、文明探源四个阶段的成果,并介绍了二里头文化遗址、良渚等相关文化遗址的情况,梳理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脉络。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中国人民及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对于我们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思政教师,应该深入思考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中,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们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提升同学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牟娜: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近年来,从“汉服手办”到“考古盲盒”;从国风热潮,到全民打卡博物馆的流行风;从《典籍里的中国》引发的文化沉思,到《千古风流人物》串起的诗歌历史;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以多样鲜活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中国风、国潮风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在今天这堂课上,通过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王巍的讲解,我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文化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充分挖掘文化资源,让当代青年了解中华文化是什么,还要在展示文化的过程中弘扬守正创新的文化精神,让当代青年体会到我们的文化意味着什么。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给了我们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这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必修课!
(王晓敏,毕箐箐组稿,任引沁修改,陈锡德审定,张钟蓦编辑)